在电镀镍过程中经常出现针孔和麻点,要有效地防止镀镍层针孔与麻点故障,必须对镍零部件的制造和电镀镍工序实行全过程控制。
针孔即镀层上的微小凹孔(凹陷,凹痕等),其在外形上是对称的,具有深有浅,根据类型可分为三种:
1、基本缺陷型,一般为非圆形凹孔(也有的为圆形);
2、气体析出型,呈现气泡上浮的痕迹,是由于气体析出产生的,在针孔底部一般存在氢过电位较低的物质(如碳,硅等)
3、气体滞留型,呈梨型,大的针孔呈泪珠型,当镀液的表面张力较大,湿润剂较少时,氢气泡或油泡滞留在基体某部位,在镀镍过程中,气泡或油泡试图上升脱离基体,但知道电镀结束时仍未脱离,造成该部位无镀层而形成针孔。
针孔与麻点一般不作区别,但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,主要区别是:针孔底部无镀层,而麻点在基本或多或少有镀层,一般早期形成针孔,后期形成麻点。
针孔与麻点产生的原因:
基体材料与表面状态的影响。
1、基体材料表面缺陷能直接导致针孔与麻点,如基材表面分布有较深的微孔、麻点、砂眼、点绣,表面夹杂物等;在电镀过程中这些缺陷部位强烈析出氢气而沉积不上镀层,形成所谓全针孔。
2、由于零部件焊接不当,焊接部位存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孔或细小焊缝,以及未清除干净的焊渣点,是镍镀层只能沉积于这些缺陷的部位而形成针孔。
3、热处理不当,表面合金元素产生偏析现象,形成碳化合物的结晶点,也容易形成针孔;另外,热处理时未将表面较厚的防锈油脂除去,烧结成油垢后,超声波除油,除锈根本不起作用,除不干净,气泡附着而形成气体滞留型针孔。
4、不合格镀镍产品化学退镀过程中产生的腐蚀,特别是缺陷部位,局部表面有碳的附着点,直接入槽电镀极易产生针孔与麻点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!